腾云037

作者:irisjyyu 2014-11-03
人造的奇迹——瓷器

推荐人:陈文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

通俗文明史并不少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数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房龙以幽默流畅的文笔, 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宗教、战争、艺术娓娓道来。 然而, 他有两个缺憾, 一是缺乏东方视角, 虽有 “佛陀和孔夫子” 一章, 但总体对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着墨甚少; 二是缺乏技术视角, 由于房龙本身的背景, 对宗教、 哲学、 法律谈得较多,但对科学技术发展对文明的影响缺乏深度认识。 当我拿到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时, 很高兴地发现这两个缺憾都得到了弥补。

在阅读了《文明之光》第一、 二册后, 感触很多, 但其中最独特的内容, 当属《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瓷器》 (后简称《瓷器》) 。我想其独特性大概因为瓷器是中国视角与技术视角的一个交叉点, 在以往的文明史中鲜有专门论述。而《文明之光》的这一章, 让我们通过瓷器这样一个文明的碎片,更好地了解和思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以及技术与文明的关系。

回顾瓷器的历史, 很自然的我们会思考这些有趣的问题: 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上率先烧制出瓷器? 又为什么能够垄断世界市场几百年? 后来为什么被日本和欧洲相继超过?瓷器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古代, 瓷器制造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大规模烧制瓷器还需要充足的燃料。 中国在商代就开始使用高岭土烧制陶器, 其他早期文明如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本地没有高岭土矿 。

从此可以看到, 中国能够发明瓷器, 并垄断世界市场几百年, 最重要的因素似乎是 “运气” 。 实则不尽然, 烧制瓷器基本条件的高温也是一项当时的高科技。 同一时期,日本利用对朝战争掠夺来的朝鲜工匠(唐朝时制瓷技术先后流入朝鲜和越南),成功地找到了高岭土矿并烧制出了瓷器。 仅在三十多年后, 日本就发明了其独特的赤绘瓷器。到17世纪后期中国恢复对欧洲出口后, 中国瓷器从质量到品牌上都已经比不上日本瓷器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18世纪初甚至出现了大量中国仿制日本赤绘瓷器出口到欧洲的情况, 此时离日本1616年首次烧制出瓷器仅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瓷器为什么这么快就被日本瓷器超过?书中认为主要原因是日本手工业者比较有荣誉感, 生怕徒弟的技艺超不过自己, 因此总是倾囊相授。 而中国工匠在教徒弟时总喜欢留一手, 使得很多技艺都失传了 。 另一个原因则是清代景德镇官窑仅生产供宫廷享用的瓷器满足皇帝个人喜好, 并不承担生产出口瓷器的任务, 而生产出口瓷器的民窑并不能分享官窑的技术进步。

今天, 瓷器已不再珍稀, 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不可能再回到历史的高点。 但阅读瓷器的故事仍然是一件开卷有益的事情。最后让我用《瓷器》一章的开头来作为本文的结束: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 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瓷器那样, 改变世界的政治文化和人类的生活” 。


人造的奇迹——瓷器

文 / 吴军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 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瓷器那样, 改变世界的政治文化和人类的生活。 因此, 中国被称为 “瓷器之国” 毫不过分。 瓷器是彻底的人造物, 它和金属、 玻璃(包括水晶)这些东西不同, 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 它完全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和文明的标志。

陶和瓷

我们经常讲陶瓷, 其实陶器的历史比瓷器要长得多, 它不仅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开始使用的器皿, 而且各个文明都独自制造出了陶器。 最早的盛器可能是一片芭蕉叶、 一个瓢、 一块木板或者贝壳。 但是这些天然的盛器既不方便, 也不耐用。祖先在无意之中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得坚硬而结实, 陶器便应运而生。

但早期烧制的陶器, 即使再结实美观, 也无法克服陶器本身的先天不足。 首先就是密水性不好。 虽然古代几个发达文明国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防水效果有限。 陶器的第二个重大缺陷就是强度不够, 不仅厚重, 而且易碎。 因此在古代, 无论是埃及、 希腊还是中国, 王公贵族们并不使用陶器饮酒吃饭。全世界都需要用一种更好的盛器取代陶器, 这就诞生了东方的瓷器。

上天的眷顾

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 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改进盛器的缺陷, 尤其是陶器的密水性问题。 瓷器的密水性来自于材料本身的差别和外部的釉质。

新巴比伦人发明了上釉的技术, 并且被后来的波斯人发扬光大, 这项技术也传到了古埃及。 但是整个中东地区和古埃及都没有能发明瓷器。

烧制瓷器需要三个条件: 高岭土、 高温和上釉技术, 缺一不可。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新巴比伦人掌握了后两个技术, 但是缺少第一个条件; 而在中国, 尽管陶工们在三千多年前就掌握了用高岭土烧制陶器的技术, 但是因为窑的温度不够高, 同时也没有掌握上釉技术, 因此烧出来的是陶器, 而不是瓷器。

到了西汉时期, 铁器已经在中国广泛使用, 说明那时火炉的温度可以提升到1100摄氏度以上了。 到了东汉末年, 中国陶器的烧制温度普遍达到了这个水平。 在这个温度下, 奇迹终于发生了。

在某次烧窑的时候, 熊熊的火焰将窑的温度提高到了1100摄氏度以上, 这时, 一个偶然的意外发生了 , 烧窑的柴火灰落到陶坯的表面时, 与炙热的高岭土发生化学反应, 它能使石英在高岭土陶坯的表面形成一种釉面。 这样的上釉方法后来被称为自然上釉法。 这种自然上釉法的古瓷或者古陶器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

不过, 这种靠自然上釉得到彩陶的成品率实在是太低了。 这时, 中国陶工们找到了产生这种偶然意外的原因——在烧制前主动将陶器浸泡在混有草木灰的石灰浆中。 结果是,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可控的上釉方法——草木灰上釉法。

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或许上万年的问题——怎样让烧制出的器皿不渗水。 它改变了世界的文明史。

到了隋唐, 当窑内的温度到了1250~1300摄氏度时, 奇迹再次出现: 高岭土坯呈现出半固态、 半液态的质态。 原本的黏土颗粒完全融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像晶体式的结构, 等冷却下来时, 就形成了瓷器。 它的强度要比陶器高得多。

烧制瓷器的几个关键要素: 高岭土、 上釉技术和高温在中国已经具备了 , 要量产瓷器, 就需要大量的燃料。 上天不仅赐给了中国丰富的高岭土储备, 还给了中国广袤的森林(至少在500年前依然如此) 。

为了大批量生产瓷器, 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里, 中国不断改进炉窑。 正是靠这样的 “高科技” 炉窑, 中国生产出了大量的瓷器,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宋代青瓷

喜欢收藏瓷器的朋友都知道, 瓷器有青瓷和白瓷之分, 当然还有不常见的黑瓷。

青瓷的制作在唐代已经很成熟了 , 其代表是浙江上林的越窑瓷器。 青瓷器皿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珍贵的。 20世纪80年代, 在重修陕西名刹法门寺时, 发现了两千多件地宫宝藏。 那是唐朝皇帝进献给佛祖最贵重的宝物, 而当中放着的 “秘色八棱净水瓶” 就是越窑青瓷里的上品。 这说明在当时唐朝皇帝的眼里, 青瓷器皿的贵重程度超过了黄金象牙。

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出现在隋代。 或许是因为白瓷出现得较晚, 接受程度不如青瓷, 在唐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邢不如越, 白不如青” 。 但是, 白瓷最终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瓷器真正走向全世界并且影响世界文明进程是从宋代开始的。

根据费正清和大多数海外学者的观点, 宋朝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 加上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 客观上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 瓷器的制作在北宋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汝、 官、 哥、 钧、 定的宋代五大名窑, 而其中又以汝瓷最为珍贵(如图) 。

汝窑杯盏(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据估计, 宋代每年能烧制上千万件瓷器。 瓷器则从北宋开始走向全世界, 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第二种远销中东和欧洲的中国商品。

瓷器和繁荣的经济并没有保全宋朝不被外族灭亡, 宋代终于也没挡住蒙古人的铁蹄。 蒙古人在欧洲和中东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产, 但是他们创造出一种后来影响了世界的瓷器——青花 (白)瓷。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 缘于元朝统治者的审美与多种文明的融合。

元朝的统治者和唐宋的统治者不同, 蒙古族非常豪放, 没有宋朝人 (和金朝后期的人)那种细腻的文化情趣, 而且蒙古人崇尚白颜色, 因此青瓷的发展便停滞甚至倒退了。 但白瓷迅速发展, 出产白瓷的景德镇也成为中国瓷器制造的中心和世界瓷都。

和青瓷相比, 白瓷容易做得完美, 只要想办法把高岭土中的铁质尽可能地去除即可; 而且, 白色的瓷胎上容易绘制各种图案和上各种颜色。

早期作为外销商品的青花瓷器, 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又是中西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在瓷器制造历史上, 很多发明和新工艺都伴随着元青花而出现, 它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青花的出现, 标志着瓷器从雕刻时代进入了绘制时代。

在所有中国瓷器中, 青花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无疑要排到第一位。 早在元代, 它就成为阿拉伯人最喜爱的瓷器。 但是, 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非常昂贵, 因此,他们试图仿制青花瓷器。 可是, 由于没有高岭土, 也没有能够达到1300摄氏度以上的瓷窑, 烧制出来的依然是类似青花的陶器, 而不是瓷器。在从元朝开始的四百多年里, 这种仿制的尝试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

但是, 到了19世纪, 欧洲人最终制造出了自己的青花瓷, 而此时在中国, 青花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今天欧美的高档百货店里, 最受顾客欢迎、 各个著名厂家都制作的, 是一种被称为青花梧桐图案的瓷器(如下图) 。

英国韦奇伍德公司制造的青花梧桐瓷器

相比今天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瓷器, 这些来自欧洲和日本的青花瓷, 胎质更加洁白, 绘制更为精细, 着色均匀, 整体做工更加精致, 完全占据了高端瓷器市场。

风靡世界

当蒙古人从整个欧亚大陆退出后, 奥斯曼人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他们用青花瓷盘作为清真寺和宫殿的装饰品。 国王和贵族们不惜重金, 购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作为他们的日用品。

到了中世纪末期, 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开始接触到来自东方的奢侈品。 葡萄牙国王曾经用260件中国瓷器装饰了桑托斯宫的天顶, 这表明在当时欧洲最富有的皇室眼里, 瓷器是美和财富的象征。

对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来讲, 瓷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而对中国人而言,瓷器贸易让中国赚取了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150年里的红利。

日本的崛起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和影响力于17世纪末达到了顶峰, 然后便渐渐开始衰退。 1644年, 明朝灭亡。 长期的战乱使得中国的瓷器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东印度公司决定寻找新的货源, 最后来到了日本的长崎。

虽然瓷器早在唐朝就传到了日本, 但是日本并不会制造瓷器, 而是要从中国和朝鲜进口。

日本人对瓷器制作技术垂涎已久。 1592年, 即明万历二十年, 日本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史称万历朝鲜之役。 虽然最后被支援朝鲜的明朝打败了 , 但他们从朝鲜俘获了大约一千名瓷器制造工匠, 使得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了日本。 日本人把瓷器制作的工序分得很细, 经过短短30年的努力, 日本瓷器的质量已经达到了欧洲商人们的要求。

东印度公司向日本有田町订购的第一批瓷器就多达65000件。 有田町的瓷器早期大量仿制中国的青花瓷, 后来很快进入到创新阶段。 根据《日本中世纪和早期近代生活》一书介绍, 有田町的瓷工酒井田柿右卫门在17世纪中期便发明了后来非常著名的赤绘瓷器。

赤绘瓷器的新颖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赤色颜料。 这项发明改变了欧洲人对瓷器的品位, 并且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瓷器制造。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量与日本瓷器相比已经不占优势, 也失去了品牌的优势。 到了18世纪初, 中国垄断世界瓷器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到了17世纪末期, 欧洲的现代科学开始萌芽, 各种发明开始涌现, 欧洲人不再满足于从亚洲进口瓷器, 而试图自己制造瓷器。 1706年, 萨克斯公国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命令两个炼金术士开始研制瓷器, 其中的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后来成为欧洲瓷器发明人。

1707年, 他烧制出一种红褐色的陶器, 并且于1708年幸运地在德国的麦森地区发现了高岭土矿 , 经过各种尝试, 伯特格尔终于烧制出了第一批白瓷。 在麦森制造出瓷器的50年里, 大小瓷器就已遍及欧洲。

欧洲人不断研制着新瓷器, 其中一种新发明的西洋珐琅彩瓷器在18世纪被带到了中国,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 下令在大内仿制。 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在瓷器制造技术上已经落后于欧洲了。

到了18世纪中后期, 英国一个叫月光社的组织的成员韦奇伍德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入瓷器制造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瓷器的制造效率, 而且不同批次的瓷器的品质都能得到保障。 从此, 瓷器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供大于求。

瓷器在今天

1851年, 英国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英国的瓷器是其中重要的展示品。 亚洲只有日本积极参加了这次博览会, 日本的瓷器继古伊万里瓷器后不断推陈出新, 成为在欧洲市场上唯一可以和当地瓷器竞争的亚洲产品。 相反, 中国的瓷器失去了宫廷的支持, 式样和品质都已然跟不上世界的潮流, 开始江河日下。

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 瓷器在欧洲和美国不断发展, 不同的国家努力在某些方面超越对手。 法国是今天唯一拥有国家瓷器厂的国度, 由它烧制的塞夫勒瓷器成为法国的名片。

19世纪开始, 随着世界各地都发现并开采高岭土矿 , 很多国家都有能力制造陶瓷了 , 而机械化生产更是使得其制造成本大为降低, 瓷器变得不再稀有。

欧洲人在瓷器制造上超越亚洲人, 则是整体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成果。 欧洲人较早地掌握了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们习惯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实验,因此完全弄清楚了瓷器的成分和烧制的原理。 到今天, 欧洲人依然占据着世界高端瓷器市场90%的份额, 而美国和日本则瓜分了余下的份额。

瓷器不仅仅是一种盛器、 一种商品, 西方世界通过它了解了东方文明, 并与东方展开了大规模贸易。 瓷器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 又刺激了西方化学和材料学的发展, 瓷器制造业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蒸汽机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行业,这宣告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开始。

节选自《文明之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5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5

进入2024年,我们很难预测人类下一个时代究竟会进入哪个状态。但我们明确地感知到,当下,我们已经身在AI所助推的相变之中。

2024-07-02

全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