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036

作者:irisjyyu 2014-10-08
文明的定律

推荐人:牛华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推荐语: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当然,事实上也很难完全区分清楚。对概念理解的混沌,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究竟哪些部分容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哪些部分是冲突的来源?

我们之所以要探讨文化和文明的关系,就在于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一刻不停地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是中国的技术创造体系不够? 是皇权过度限制了社会的创造力?是汉字的使用限制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这些反思给社会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改造运动,这些运动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如何与世界对话和接轨,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极其难以回答的问题。

陈湘安对文化和文明的分类,解决了文化与文明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在探讨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时,到底哪些是需要坚守、哪些是需要学习的问题。把文明和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是《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这本书所带来的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内容

文明的定律

文/ 陈湘安

一般我们对“文明”的直觉是,现在的世界,我们所在的国家和城市的人比过去“文明”了。 而其他有很多地方的人还“不文明”。显然,现在是进步的,过去是落后的: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的人文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文明状况则差一些。这个直觉和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

德国社会学家埃得亚斯在考察“文明”时发现,“文明”这个概念涉及科技、礼仪、宗教、风俗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可以是居住水准和男女同居的方式,也可以是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可以说,人类生活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的”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埃得亚斯认为,用几句话做出的定义来解释文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明的定义没有文化的定义那么庞杂,但至少也有十几种之多。

目前在西方,“文明”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就是西方在近二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使他们超越了前人和同时代尚处在“不文明”阶段的其他国家的人民。西方社会试图通过这个概念来表达他们的自身价值和引以为傲的东西:例如他们的科技水准、礼仪规范、科学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也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了把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视为全人类的最高价值。但是随着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的变化,过去一些贫穷落后的曾经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非工业国家也出现了经济起飞的景象,老牌工业国家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被彻底动摇了。

20世纪起,西方对文明的认识开始产生混乱并引起新的反思。 使西方学者感到困惑的是, 历史研究表明,他们的文明行为方式不一定是全人类所有行为方式中最先进的,他们已经看到了在逐步发展的文明进程中所带来的一些困扰。这也是文明这个词汇被普遍曲解的一个现象。但是如果把文明和文化区分开,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文明是流动的。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有新的文明产生。农业社会产生农耕文明,工业社会产生了新的商业文明。信息社会产生的是新的全球化文明。

个人的和社会组织的传统习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改变化,这是文明的最大特征,也是文明的本质属性。

在认知文明的优越和先进程度的时候,文化与文明截然分开了。民族和文化是恒定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是不变的,不管在20世纪文明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甚至有如天壤之别。 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的历史,文明的外表和内涵都在发生着不断的演化。直到今天为止,旧的文明还会继续被淘汰,新的文明正在不断形成。

我们今天在欧美看到的文明形态,一百年来一直位居世界文明的典范。实际上,使欧洲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这次文明进程至少已经开始三百年了。这么漫长的优势导致了欧洲中心主义成为西方人的主导思想。

三百年前的欧洲,和亚洲、非洲一样,在文明程度上没有这些差别。让我们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观察一下欧洲社会。

15世纪的欧洲,人们还是用手来擦鼻涕的。当时的雕塑家毫无顾忌地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这个动作。

在那个时代,社会中最有教养的宫廷礼仪,明确要求人们用左手来擤鼻涕,因为右手是用来拿肉的。在今人心目中的时尚之都法国,那时和其他地方一样,老百姓擤鼻涕是不用手帕的,他们直接把痰吐在地上。在1530年出版的《男孩子的礼貌教育》一书中提出,如果擤鼻涕甩在地下,应立即用脚蹭去。在市民阶层中,人们还习惯用袖子擦鼻涕。只有有钱人才在口袋里放一块手帕。因此,要说一个人家财雄厚,人们就说他擦鼻涕不用袖子。直到16世纪初,连亨利四世也只有五块手帕。用手帕,不用手或者衣袖来擤鼻涕,通常被视为拥有财富的象征。

两个世纪以后,手帕的使用才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用手擤鼻涕开始被视为一种恶习。 1714年发表的《法国礼貌》一书中说,在有身份的人面前,应该把痰吐在手帕里。这一规定后来被扩展到“在一切场合,人们都应该养成这种习惯,不要把痰吐在地上,应该吐在手帕里”。

随着19世纪人们感到难堪的事物的界限前移,作为克服这一恶习的技术器皿——痰盂,至少是在室内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的教科书上还这样写道:“人们不得不吐痰。”到后来才逐渐戒除了这个习惯。吐痰习惯的演变是文明性质的一个十分显著的揭示。

在文明的进程中,并非物质生活水准提高了,人的文明水准也自然随之提高。人们感受文明和不文明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是我们难堪和羞耻的感觉,而不只是现代化带来的物质材料的改变。没有物质文明,很难发展出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但是有了物质文明,并不等于同时拥有精神文明。如果不加以严格培养和约束,很难将大批拥有了物质财富的暴发户转变为文明人。在文明领域,更多地体现的是精神气质。

1859年,在欧洲一本《上流社会的风俗习惯》中指出,人们在餐桌上忙于切割肉类的习惯, 必须改为在旁边的桌子上切割牲畜。切肉被当作上流社会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 这种行为逐渐让位于令人难堪的感觉,结果是把它们给“置于幕后”。

这一点,有悠久文明的中国比西方国家早得多。在孔子时代的中国“君子国”,君子远庖厨。 那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领先于欧洲。

这本书还指出,用手指和刀进餐是不文明的,必须要使用叉子。公元11世纪,当一个希腊公主把吃饭用的叉子带到了威尼斯时,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立即成为当时的特大丑闻,不仅受到教会的严厉斥责,也遭到百姓的耻笑。直到五个世纪后,亨利三世把叉子从意大利带到法国,这种“矫揉造作”的进食方式也没少受到嘲笑。17世纪,叉子的应用才在欧洲开始流行。

17世纪是欧洲讲究和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第一个高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欧洲步入了先进于其他国家的文明大道。

吐痰和用餐,是每一个人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它来作为例证,比较容易理解并具有说服力。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文明和不文明的交替过程。小到个人习惯,大到国家政治体制、经济秩序、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科学技术,甚至军事战争行为,都存在不文明到文明的进程。

全部人类文明的进程表明了一个真理:凡是文明的,一定会普及于世,成为世界各国民众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凡是不文明的,必然消逝,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阻力,终将消逝在历史尘埃之中,无可挽回。经济秩序的文明、政治体制的文明、社会生活的文明,以至于战争形态都在走向文明化。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过程。

从历史意义说,文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客观发展的结果。因此,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本身不相同。文明用来衡量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是否进步,是否合乎经济发展的新的秩序和规则,是否符合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风尚。总之,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尺度。

文明的定律是用客观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依照主观意愿来确定的。在历史上,文明能够得以实现的唯一标准,是它是否被世界所接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那些注定被接受了的,属于文明与进步;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的,属于不文明的落后成分。

文化和文明都需要经济发展的积累,但是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经济越是发展,文化越趋异;财富越增多,则越有实力促进本土文化形态蓬勃发展;而经济越发展,文明越趋同,呈现的是人类共同接受和遵守的社会形态。

世界文化的自然法则是吸收文明、普及文明,抗拒文化入侵,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

历史上,凡是推行文化的,都以失败告终。文化无法推行,也无法被接受。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这些西方文化的典型范式,虽然普遍被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孩子和年轻一代认同和接受,但是,他们接受的只是麦当劳的现代管理流程和环境人性化的饮食文明形式,至于其中文化内容的境遇则和其他一样,总是遭到各个层面的反射式排斥。无论吃多少顿麦当劳,他们都能毫不费力地回到本民族原生的文化状态中。

根据文明的这个特性,我们不用去争论和界定哪些主张、语言、行为举止和社会习惯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只要用一个标准就可以测定,那就是——

凡是具有普适性的,就是文明的;凡是不具有普适性的,就是不文明的。具体地说,凡是文明的,一定会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其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凡是不文明的,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一定会被历史淘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摘自《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3 7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5

进入2024年,我们很难预测人类下一个时代究竟会进入哪个状态。但我们明确地感知到,当下,我们已经身在AI所助推的相变之中。

2024-07-02

全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