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035

作者:irisjyyu 2014-08-19
微信的两种用途

推荐人:师北宸     互联网从业者, 科技专栏作者

 

推荐语:

无论在飞机落地后人们掏出智能手机打开的第一个应用,还是在我往返于北京到河北郊区的公交车上,随便扫一眼,便能发现周围会有人在对着手机说话,如果留意一下这款应用的图标,它是最熟悉的绿色。

 

没错,大家都在用微信。大家低头对着手机说话,收到信息之后,再把头转一下,耳朵贴着手机,听对方发了什么语音过来,然后再对着手机回复过去。虽然姿势仍有些不自然,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直接拨电话过去,耳朵贴着手机即时通话。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少使用电话了。

 

在被发明之初,在极为注重礼仪的英国人看来,电话就是一种过于直接和唐突的交流方式。直到今天为止,在人与人之间诸多交流方式中,将电话称为最具侵入性的媒介技术并不为过:它可以随时侵入你的私人空间,无论你在卧室还是卫生间。当电话铃声响起时,你的选择极为有限:要么接通,要么挂掉,要么假装没听到。接通它,一定程度上出于礼貌而非完全自愿。而挂掉和假装没听到,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交际压力。

 

2007年秋季iPhone的发布为临界点,美国出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根据尼尔森(Nielsen)的统计,人均通话时长在2007年达到顶峰。此后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人均通话时间也在逐渐变得更少。五年时间,人均通话时长减少了大约一半。而离线语音(GoogleVoice、微信等)则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

 

作为科技观察家,我擅长从逻辑和数据上来解释为什么非即时语音信息比电话通信更人性,而马家辉先生的《微信的两种用途》则通过更为鲜活的故事,将微信的语音赋予诱惑(沟通)与镇静(冲突)的作用。声音有温度,语音缓冲让对方在沟通中更舒服,因为距离,情侣之间如果吵架,微信还可以帮助降温。

 

扔掉电话吧。

 

文章内容

微信的两种用途

/马家辉

1、十秒钟的诱惑

因为联络的需要,终于安装了微信,从此拥抱十秒钟的诱惑。

 

十秒钟,只需十秒钟,按下“你可以开始对话了”的键,留下几句话语给久未谋面的朋友,然后,很快,朋友亦传回几句留言,声音如故,听声如见人,重温久未有过的亲切。这么美好的感觉,自成诱惑,不易抗拒。

 

十秒留言能够说些什么呢?其实不多,却又其实可以很多。

 

十秒钟,就字词数量而言仅可容纳一两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语言,just want to say hello。你好吗,我很好,顶多加一句“改天有空再约见面”之类的客套礼貌,便可结束。离手,放键,轻松平常,不耗半点精神。

然而字词背后却有着温馨重量,那些于十秒钟内未被说出的心意思量,其实很多很多,远非十秒钟的区区字词所能承载。但因失联已久,浮世乱事都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也没必要过于详细述说,反而言简意赅更足为贵,十秒钟便成为最好的时间幅度,向对方传达一个清楚暗示,我记得,我仍然记得你;我不善忘,我并未忘记你。山遥路远也好,近在咫尺也罢,既然有了这么方便的联系平台,我自然要用之使之,在相忘于江湖已久之后,重新接上轨迹,互传问候信息,道个平安,说句好话,替彼此的心头稍添暖意。

 

文字当然也可做到。传个短讯或脸书私信之类,亦是问候,但总比不上声音言词的亲切真实。熟悉的语调是活生生的你的代表,声音里面有感情,重听再重听,感情不减不弱。文字如挥手,是隔空的善意;声音却像握手,是带着质感的接触。人与人毕竟需要沉实的触碰。

 

本来打电话也可以,但握起电话筒稍嫌过于煞有介事,而且断不可能只讲十秒钟,有点担心直接通话会有冷场,无话找话,最后变得尴尬,挂断线时反而隐隐后悔,懊恼于电话沟通让双方失去了时间缓冲,心理感觉是负面多于正面。

 

所以十秒钟才是对的时间。你说你的,说完罢休;他听他的,听完之后,把话语在心里过一过,然后决定回答或不回答,也决定如何回答,这是可让双方都感到舒服自在的心理距离。至于开始对话之后会否再有延续,随缘随喜,没必要勉强,总之彼此多珍重,人面不见声音见,缘分在虚拟空间里留存流转,不随肉身而灭,亦是宝贵的人际功德。

 

开启微信,寻找旧友,轻轻送上十秒钟的致意。这是日常生活的快乐诱惑,希望你也喜欢。

 

2、吵架的艺术

微信除了可供寻找旧友并留下十秒钟的致意问候,还有什么好用途?用来吵架,尤其夫妻或情人吵架,其实不错。吵架有时候是个好东西,透过冲突,突显矛盾,既可把双方的观点角度弄个清楚明白,更可让双方的情绪宣泄释放,犹如开闸排洪,避免水位终有一日冲破堤防而一发不可收拾。也像焖了一场既冷且热的三温暖,忍住温度变化的冲击碰撞,结束之后,全身上下污垢被挤出皮肤毛孔之外,浑身舒坦,如享受乐。

然而吵架亦要讲究好技术。首先要懂得守住情绪底线,别动辄说出煮鹤焚琴的翻枱话语。恶言可出,但如果出得太恶,往往回不了头,损人也害己。其次是最好避免叠声。吵架虽然不是开会,很难你讲一番然后才轮到我讲另一番,更难斯文有礼,“唔该”前“麻烦”后。可是如果要在吵架过程里寻求和解共识,某程度的冷静和礼让仍是需要的,至少要给对方机会完整表达看法和感受,你自己,亦是,必须抢到空间把真想说的话说得清晰,否则,你在讲时我在说,不仅没法互相了解,更如火上加油,令争执温度热得沸腾。在平常日子里,言谈和聆听都是艺术,在吵架时,这更是艺中之艺,极少人做得到。

 

微信在这方面肯定帮得上忙。用微信吵架,往往有助降温。一来不像面对面般容易因见对方五官而催发怒气,二来不像讲电话般叠声连连甚至最后其中一方愤而挂线。用微信的对话模式,你面对的只是手机屏幕,是机器,手掌和手指的触感都是冷的,冷得可以帮助你镇定冷静。然后,按键,发言了,你可以或口若悬河或结结巴巴地讲出心底想法,不怕被打断,不会被抢白,言说的空间空空白白地在你眼前,等侍你使用占用。来吧,讲吧说吧,讲完松手,把你的话语漂流出去,且看对方是否有缘于精准接收。

相同的处境,当对方回复,他亦能完整表达,你也没法打断他抢白他,只能选择聆听或不聆听,开放耳膜或关闭耳膜,但很少人能够拒绝聆听的诱惑,对方的留言悬浮在手机里,闪亮着一个小小的微细的红色讯号,如海妖于怒潮里对你引吭高歌,你并非尤里西斯,所以你没法不纵身跃入海里。而当听完也说完,若仍无助于冰释矛盾,那不如,分手吧,别再纠缠了,那不值得。不管分或合,用微信,你都能把缘分看得更清楚。

 

节选自文章《微信的两种用途》

腾讯《大家》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1

2022年,从引爆AI作画领域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接近人类水平的对话机器人,AIGC不断刷爆网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2023-05-12

全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