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029

作者: 2014-08-12
英国议会里的“费厄泼赖”

推荐人:邱立本    《亚洲周刊》总编辑

 

推荐语:

梁启超当年对英国议会的现场观察,五味杂陈。他发现在议会殿堂上,大声喧哗,甚至是肢体冲突的阴影。这也是民主进程的必然,也是中国人认识民主的一个过程。这一位向往少年中国的言论界骄子,发现中国的未来,民主宪政的坎坷,岂是“革命”二字所能解决。因为民主政治的成功,必须有一个民主人间,也就是一个配套的政治文化,而背后则是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中国在一百多年前,这些条件都缺乏,也导致民主实验的夭折。

 

民主的人间,就是要拥有民主的政治文化,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包含各种意见的社会氛围,但又拥有一种核心价值和操作机制:确保大多数人可以落实他们的权益,但确保少数人的权益获得保障。选举和投票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与必要的条件。君不见很多不断选举、被称为民主的国家,人民都生活得蛮痛苦。印度、菲律宾和一些拉美国家,都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只有民主的外壳,而没有民主的内涵,也因此没有民主的人间。他们的生活,反而比不上一些被视为不民主的国家,如新加坡。关键就是经济与法治,新加坡这个小国,长期以来都是一党独大,但它的经济很好,人民的物质生活很有保障,而法治程度高,重视程序正义,也重视权力制衡,避免贪腐现象出现。

 

而中国在这些国际的民主化经验中,找到什么样的自我位置,汲取哪些重要的教训?梁任公百多年前的经验,其实带来巨大的启示:中国在今天经济蓬勃,公民社会也在上升的时刻,需要走向民主化的道路,要避免绝对权力绝对地腐败。中国的民间力量也要不断建设民主的政治文化,重视多元的价值观,与权力殿堂的精英紧密互动,发现更多的民主人间的条件,为实现梁启超百年前的中国民主梦而努力。

 

文章内容

 

 

国议会里的“费厄泼赖”

/ 乔治孙

 

1918 年,梁启超游历欧洲,英国伦敦自然是必经的一站,而来到伦敦,威斯敏斯特的英国巴力门(议会)又是对民主政治极感兴趣的梁启超必至的景点。其时正赶上议会下院进行两党辩论,于是梁启超得以入巴力门旁听席位。他英文不太灵光,虽不大听得懂两党议员论辩的详细内容,不过,议会大厅里一声声高亢的“阿达”呼喊,他却听得真切。

 

在记录这番经历的 《欧游心影录》里,梁启超写道:“巴力门里头, 最神圣的是‘阿达’Order 这个字。(原意训秩序,此处含义稍广,泛指规则。)议员言动,有些子违犯规则,‘阿达’‘阿达’的声浪便四座怒鸣。若从议长口中说出‘阿达’这个字来,无论议场如何喧哗,立刻就变肃静。他们的‘阿达’却从没有第几条第几项地写在纸上。”

 

原来,梁启超所说的“阿达”即是指英文“Order”。这是下议院议长在议会辩论时经常要向会场内的议员们呼喊的词汇,意思是说,请议员们有话慢慢说,不要无序争吵。2008 年年初,在英国念硕士的我有幸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的下议院参加旁听,任公九十年前听到的“阿达”呼喊声,仿佛穿越时空传进了我的耳朵。当然,除了“阿达”之外,英国的政党政治已经历了太多次更迭,首相也从当年的自由党人劳合·乔治换成了工党党魁约翰·布朗和他的反对党对手大卫·卡梅伦。记得当时是英国议会下议院照例需要进行的质询时间,几个小时里,我坐在议会二楼被硕大的玻璃墙隔断的旁听席上,俯瞰下议院激烈辩论的整个过程。

 

被议席层层环绕的议会下院正前方,坐着的便是那位需要时不时喊两声“阿达”来维持秩序的议长。当年梁启超曾用他的广东腔英文将之翻译为“士璧架”。其实这台摆在议会里的“璧架”乃英文“Speaker”的粤语读音。但按照字面意思,这个英文词应该更妥帖地被翻译为“说话人”而非“下院议长”。这种有意为之的“误译”又有何种说法呢?梁启超当年的解释是:“因为从前国王向议会要钱,总是找他说话,得了这个名。至今不改。”

 

梁启超带有个人化的解释,自有其道理。简单来说,英国议会制度的历史雏形便是因为国王向大贵族收税过重,以至于贵族们揭竿而起,成立联席会议与贪财的国王分庭抗礼,拒不交钱。不过,梁启超所不察之处在于,议会“说话人”这个角色的作用远不只是国王向议会要钱时“总是找他说话”这么简单。这个议会“说话人”最常用的功能其实是在于规范议员们“如何说话”,如何按照绅士们论辩时的条理和逻辑展开议会里的唇枪舌剑,而不至于让议会里的争吵听上去像一群泼妇在骂街,乃至于争吵之下大打出手。

 

在英国人的固有观点里,政治是一项竞技,和体育竞技一样,需要有公平竞争精神。过去,鲁迅等人将其解读为“费厄泼赖”(Fair Play)。“费厄泼赖”这个词,我们不妨拆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费厄”(Fair)代表公平,是一个理念问题;“泼赖”(Play)代表竞争,是一个技术问题。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竞争是常有的,公平却未必。要想让政治真正为大众服务,公平不可缺少,否则竞争就只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议会下议院设立的议长席位,便是要力争将议会辩论程序里的“泼赖”,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

 

1376 年议长这个职位正式诞生之前,古代的英国议会开会的光景约等于一群贵族在吵架。那一时期的议会尚未发明出精确的民主计票系统,表决的过程“基本靠吼”。当一份被递交到议会下院的议案需要进行投票时,双方的议员都会事先清清嗓子。如果议员们在呼喊“同意”时的声音较大,议案就通过。反之,如果大家呼喊反对的声音比较大,议案就否决。英国的第一位下议院议长彼得·德拉梅尔爵士就是这样被议员们的大嗓门喊上位的。

 

不过,几百年前的下院议长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代议会的议长,党派中立,主要是负责维持议会论辩的秩序,而旧时代的议长们不仅党派不中立,且俨然是议会同僚中的意见领袖。那位彼得·德拉梅尔爵士就曾在议会里发表长篇大论,谴责国王的昏庸和英国司法体系的不公。不过,他的言论传进了政敌—英国大贵族冈特的耳朵里,德拉梅尔也很快被人请去喝茶并投入大牢。

 

 

 

1688 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代政党政治初具规模,议长的角色也由当年那个议会里沟通王室和议员关系的“说话人”,逐渐转变为维持议会辩论秩序、决定哪位议员可以发言的人。到19 世纪,下院议长口中喊出的“阿达”之声,始与今日无异。但我们无法忽略的一段历史是:17 世纪到19 世纪的英国民主政治,恰恰经历着历史上非常黑暗不公的一段时期,贿选、贪腐、内幕操纵,乃至于士兵与议员在议会里短兵相接的事情都曾发生。我不觉联想到互联网上的朋友发给我的一组照片,内容展现了今天世界各国的议员如何在议会开会时相互谩骂、扭打的情形,抡拳、戳眼、抠鼻、锁喉……各种伤害人身体的招式应有尽有。今天某些国家议会里混乱不堪的场景,像极了几百年前的英国。

 

或曰,你看人家英国那些出身贵族的议员多么文质彬彬,开会从不打架。再瞧瞧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议会,里边那些顶着“立法委员”高帽子的人,表面西装革履,但出手打起人来一点不含糊,状如市井流氓。因此,结论是:民主议会制不适合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原因再显然不过了,连代表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高尚人士都如此粗鲁、不讲道理,足以证明西方民主制度会惑乱人心,至少,对于黄皮肤的人种来说是这样。

 

对于抱持以上观点的人士,我想提个醒 :当议员们开始学会喊出“阿达”的时候,议会里的议员座席被改建为连成一片的长椅,这是因为当年英国议员论辩过激,抄起椅子来打架,为了避免议会变成血肉模糊的“椅子擂台”,议会才将独立座椅改成连成一片的长椅,再大力气也无法搬动,这架也就没法打下去。如此看来,英国人也并不比别的民族高尚,议会里该打的架照打,只是这场关于民主的架打了漫长的几百年,大家都打老了,打累了,再也打不动了。议员们这才收起心中的浮躁与怒火,整理好衣襟稳稳坐下来,冲着议会大厅喊上一嗓子洪亮的“阿达”。

 

节选自《如何不在议会大打出手》

大家网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1

2022年,从引爆AI作画领域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接近人类水平的对话机器人,AIGC不断刷爆网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2023-05-12

全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