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第三个冬季,我们准备好了吗?

|读书 作者:腾讯研究院 2021-11-18

 

​作者

西北偏北  TRI轻作者

 

一个值得戒备的事实,正在向我们逐步走近: 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第三个冬季,已经到来。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一年的漫漫寒冬,似乎都意味着一场艰辛的挑战——2020年春节之后的全民警戒,2021年元旦开始的突然袭击,已然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
在2021年冬天到来的时候,多地零散出现的疫情,似乎又在提醒着: 新冠之后的第三个冬天,我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未来,我们仍不知道还有哪些潜在的变数。 尽管已经有了疫苗这张“底牌”,但面对变异频率远超以往流行病原体的新冠病毒,想要实现“平安过冬”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多未雨绸缪。
回望过往最艰难的时刻,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我们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潜藏在茫茫人海之中的病毒,究竟是如何被逐一筛查出来的? 接触人群感染状况的快速排查,乃至全民大隔离背景之下的社会经济复苏,又是如何实现的?
超越“底牌”的格局,决定新冠疫情战役成败的“王牌”,就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一个看似已成惯例的答案当中:
 

“战疫”科技力

面对入冬前的这波新冠疫情,我相信大多数朋友,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流程: 打开健康宝,扫码签到; 打开行程码,确认活动范围。 如今,这番有条不紊的操作,早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环。

不过,在这份来之不易的从容到来之前,那段不知所措的焦灼岁月,想必诸位依旧是记忆犹新——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慌乱与无助,以前所未见的坚定信心,直面新冠疫情抛出的严苛挑战?

答案很简单: 那些日常为我们所用、早已习以为常的科技力,在疫情的关键时刻,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尽管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提起前端科技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许多朋友都能列举一二——但平心而论,能深入浅出从全局视角出发、完整介绍“疫情防控中科技力量”的分析论述并不多见。

在由腾讯研究院出品、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共生: 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一书中,用独立一章的篇幅,专门呈现了一幅“科技战疫”的完整图景。

2020年早春,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层出不穷迅速扩散的谣言,给第一线抗疫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谣言成为干扰疫情防控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情况命名为“信息瘟疫” (infodemic) 。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更是指出:“不实信息的传播如毒药一般让更多人失去生命。 ”

谣言不仅要止于智者,更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从国内的腾讯到国外的Facebook、谷歌、YouTube,全球互联网巨头推出的辟谣服务,成为了争分夺秒抗击新冠疫情谣言的重要力量。

以腾讯为例,其依靠在2015年上线的“腾讯较真”,历经从新闻专栏到PCG平台的演化,平台积累的辟谣资源和经验得到了最大化运用,在新冠疫情的辟谣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凭借独有的三级鉴定和循证体系,每一条辟谣之后,都会附上来自多方信息源并附带资质的查证要点,从而让“辟谣”有据可依——公众不仅对真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根据相关统计,从疫情出现到2020年8月6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辟谣特别版为用户提供了超过7.48亿次服务,发表真假查证类文章657篇——事实证明,认真起来的互联网,远比我们的想象更可靠。

 

与时间赛跑的“救命AI”

除辟谣之外,在直面检疫的过程中,AI和大数据的表现,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之所以会对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关键就在于极高的传染率,因此,准确高效地识别新冠病毒感染者,无疑是遏止疫情的重中之重。

考虑到试剂供应,以及检测环境等客观因素,早在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 》当中,CT影像结果就被确认为临床诊断病例的判定依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快速跟进。 就在同一天,腾讯发布了AI辅助诊断新冠肺炎工具,将CT检查结果的判定时间缩短到了最快2秒,仅需1分钟即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参考,大大提升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识别效率。

这仅仅是个开始。 事实上,在对抗新冠疫情的漫长战役当中,AI发挥的功效,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早在2020年年中,随着第一波疫情防控正式进入常态化,武汉中南医院影像科就与腾讯医疗觅影团队展开合作,开发出了新一代新冠肺炎AI辅助治疗系统,针对住院患者的个人症状规划救治方案,有效减轻了医疗系统面临的诊断与医治压力。

与此同时,出于助力全球抗疫的考虑,腾讯AI团队公开了与钟南山团队合作完成的新冠危重症预测论文,并将相关数据模型放上了Github开源。

控制疫情传播仅仅是一方面,如何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以及在最大限度上恢复社会经济生产,成为了随后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而在这一次,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技术,正是大数据——防疫健康码,闪亮登场。

这个简单的二维码背后,是集合国内互联网企业应用,联合多方推出的“电子出行凭证”。 并且随着2020年12月10日《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落实,全国一码通行的新时代正式到来,大数据伴我们安全同行的时代,正式开启。

虽然短期内终结新冠疫情尚有挑战,但我们的生产、生活还是要如常运行。 这一次,科技再次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意识到,那些为我们所用,曾经以及正在新冠疫情对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新技术背后,赫然可见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主题:

科技向善。

而这,也正是贯穿《共生: 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一书的核心主旨所在。

 

不止锦上添花

科技,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曾几何时,在我们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便利时,对科技的印象更接近于“锦上添花”的定位,令人愉悦之余,重要性似乎并没有达到无可替代的地位——或者至少可以说,没能直观感知到“不可或缺”的应用场景。

正因如此,当我们翻开新近出版的《共生: 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聚焦疫情这种极限环境带来的挑战时,我们方才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前端科技,实际意义远远不止“为现代生活平添一份惬意”那么简单。

灾难突如其来,流光溢彩的现实社会瞬间支离破碎,想要力挽狂澜拯救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数字科技的功效,无疑是不可替代的——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们见证的一切,就是最好的答案。

和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瘟疫相比,2020年的新冠疫情,应对措施打上了深深的数字时代烙印。 这场漫长的对抗将要步向何方? 科技向善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数字技术的发展依然在滚滚向前,除了聚焦当下,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未来。

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正在给我们描绘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数字化未来。 然而,和众多新技术诞生初期的境遇类似,伴随元宇宙的概念崛起,诸多争议开始浮出水面: 称赞者相信,元宇宙带给数字世界的进化,值得我们所有人寄予憧憬; 批评者则认为,元宇宙将把我们推进更加封闭的虚拟系统,成为画地为牢的数字囚徒。

这两种观点如何评断,现在就下结论无疑为时过早——毕竟,尽管概念已经炒得火热,但无论是VR\AR还是区块链和云技术,元宇宙技术蓝图的关键节点,距离成熟依旧需要时间。 不过,即便如此,在技术瓜熟蒂落之前,至少我们可以从伦理和逻辑出发,对前沿技术展开多元化的探讨——而这,正是《共生: 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一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国内外诸多前沿科技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都在这本书的涉猎范围之内。 哪怕是刚刚涌现的技术超新星,同样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值得反思的启示: 例如说,埃隆·马斯克公布的人形机器人,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多争议? 《共生》的第三和第四章都能带给我们一些“技术实现难度”之外的答案。 举一反三,元宇宙的争议和未来,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份解读,完成属于自己的论证。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在去年的《科技向善》推荐序言中写道,“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科技向善,不仅意味着要坚定不移地提升我们的科技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人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还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

可以相信,这不仅仅是腾讯的标签,更是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领悟: 无论技术本身有多么炫酷和复杂,它们的本质都应该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有效驱动数字化社会走向普遍、普惠与普适境界,成为能够指引我们看清未来趋势的方向标和第一推动力。

在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上,毋庸置疑,《共生: 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值得所有兼备发散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沿技术爱好者认真关注; 无论目的是追寻答案还是寻求启发,《共生》都是一本不会让你失望的好书,值得推荐。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1

2022年,从引爆AI作画领域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接近人类水平的对话机器人,AIGC不断刷爆网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2023-05-12

全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