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地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对话青岛市教育局李晓梅

|智慧教育 作者:腾讯研究院 2021-10-25

 

​作者

     冯悦睿  腾讯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汤寿麟  腾讯人工智能高级产品经理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学习方式,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会突破1000万。 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发展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多个城市开展多种方式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 据统计,目前已出版的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教材超过45种,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赛项达到12个,培训的人工智能教师达数万名,经过学习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乃至走上专业学习道路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 但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也面临教学内容分化、课程体系与资源庞杂、校长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不齐、课时难以保障等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腾讯研究院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丹对话了青岛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李晓梅。

周丹: 青岛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城市,目前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列,你觉得最大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李晓梅: 青岛目前是以“1+4+100N”的模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1”是全市开展,“4”是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和胶州市4个实验区先行,“100N”是开课学校,到目前为止我们开课的学校数量已经达到600多所小学和近300所中学,且90%以上的学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社团,走出了独具青岛特色、品牌效应显现的人工智能教育路子。 我想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重视。 青岛市的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一方面,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工智能教育是青岛对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呼应; 另一方面,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城市各有特色,我们青岛选择以人工智能教育作为突破口,这是青岛教育在智能时代的选择。

第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工作初期,我们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青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攻坚小分队,从资金保障、政策制定、人员培训、设备配备、教育教研等各个层面沟通协调、给予支持。 我们做到了两个率先,一是率先出台《青岛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意见》,二是率先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下简称《纲要》)

1 青岛出台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政策

第三,提供基础硬件资源。 青岛市有一个“云—网—端”整体框架,教育城域网实现光纤互联,骨干带宽达到100G,出口带宽达到60G。 我们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青岛教育e平台”“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都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打造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四,建设两支队伍。 一支是专职和兼职教研员队伍,兼职教研员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等; 另一支是专业化的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第五,搭建教研平台。 搭建平台的目的是聚合资源,比如我们通过国际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实现政企研学多方合作;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个平台,各方可以根据我们的教育实际需求问题去设计、研究产品,赋能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发展。 此外,平台也聚集了大批的专家,为我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第六,培树典型辐射带动。 我们基本上每个月在不同的区市组织一次现场会,分享经验,评选示范校、示范区,培育种子教师出门送课,让更多的老师、学校、人才受益。

周丹: 你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在目前的推进当中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挑战?

李晓梅: 第一,转变观念是最重要的。 我们和青岛电视六台《校长说》栏目沟通,策划了“怎样转变基层校长观念”,因为我们发现基层校长的观念是参差不齐的,在思想观念和实际执行上有一定差距,校长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校信息化进程发展。 第二,避免新的教育鸿沟。 人工智能教育怎样能够继续高位地、均衡地发展,不让农村掉队,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周丹: 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中考高考仍是目前学生家长的“指挥棒”,人工智能还不是中考高考科目,你觉得人工智能学习对学生的最大价值在哪里?

李晓梅: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年我们教育局做期初调研、家长座谈等活动,发现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是持肯定态度的,孩子在学习这些内容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能够用计算思维、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工智能问题时,孩子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是家长乐见其成的。 第二,拉近了孩子和新兴技术的距离。 之前我们会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很新鲜、很遥远或者很高大上的东西,但孩子在学习后,极大降低了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陌生感,甚至更多时候能从原理和方式上对其进行解析,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尤其是参加国际竞赛的高中孩子,能力超出想象,我们现在不只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给他们一种方式方法,他们就可以走得很远。 第三,着重培养孩子在未来科技社会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周丹: 人工智能教师大多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如何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能力?

李晓梅: 我们的教师大多是由信息技术老师组成,也有其他学科老师,比如数学、物理、地理、美术和体育老师,他们的转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发自内心地喜欢热爱人工智能。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由于疫情影响,我们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线下开展实操性学习,再上传到腾讯平台,共享教育资源,未来希望培训也能够在平台提供的虚拟实操环境中进行。 我们已累计完成近1000余人次的培训,研讨观摩十余期,基本实现人工智能教师全员普及化。 二是以课题研究为牵引提炼四种教学模式:

2 青岛四种人工智能教学模式

三是集体备课本地重构。 线上的课程资源未必适合当地孩子,因此我们需要二次集备、三次集备。 四是加强交流拓宽视野。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信息技术首席官 (CIO) ,CIO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定期组织的现场会上不仅是介绍经验,还要请骨干教师现场上课,上特色化的课程,让更多老师体验感悟。

周丹: 关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话题,乡村地区硬环境和软 实力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别,青岛在乡村地区是如何开展?

李晓梅: 针对平度、莱西等欠发达地区,我们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当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专项农村教师培训资金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还不定期带市级种子教师、教研员走进乡村学校开展“送课“活动,来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市范围的均衡化发展。

周丹: 青岛人工智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计划有哪些?

李晓梅: 第一,全面普及。 我们四个实验区已达100%覆盖,非实验区目前覆盖率是70%,明年要达到100%普及。 第二,执行落实《纲要》我们会从专家、教研员、校长、老师等各个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去解读这个纲要,真正让《纲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三,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 线下培训的受众是有限的,而线上培训是持续的,明年我们将邀请专家从理论上继续为我们引领方向,还会在线上利用腾讯平台做教材解读、资源制作、在线研讨、在线答疑等培训活动。 第四,组织首次全市人工智能中小学生竞赛。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助推人工智能教育,促进纲要和竞赛、 教学、社团活动等密切协同,形成闭合循环,提高学生和老师的认知热情。 第五,开展全市人工智能教育评估。 依据《纲要》的评估框架体系,评估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术结果进行探索评估,我们希望在年底能够初步形成一个素养评估的评测报告。

 

专家介绍 : 李晓梅,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青岛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青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是全国唯一的互联网学习研究工作站,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多次受邀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1

2022年,从引爆AI作画领域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接近人类水平的对话机器人,AIGC不断刷爆网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2023-05-12

全站精选